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域名作为互联网的“数字门牌”,不仅是机构、企事业单位线上身份的标识,更是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第一道屏障。甘肃省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信息化发展阵地,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逐步构建起域名注册与安全防护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为区域数字化转型筑牢根基。
一、政策规范奠定基础
甘肃省人民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全省网站域名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网站应使用以“.”为后缀的英文域名和“.政务”为后缀的中文域名,并建立严格的域名注册审核机制。这种规范化的域名管理体系,从源头上避免了非授权主体冒用标识,降低了钓鱼网站、仿冒网站的安全风险。例如,市级和县级门户网站域名的注册需经主要负责人审批,并逐级上报至省办公厅,形成多级联审的闭环管理流程。
在政策执行层面,甘肃省建立了覆盖域名全生命周期的监管机制。网站集约化后,原有域名需在首页公告3个月后注销,业务系统域名需整合迁移后按流程废止。这种动态管理机制有效解决了“僵尸域名”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避免过期域名被恶意抢注或劫持。省将域名管理纳入常态化抽查范围,对擅自出租、出借、转让域名等违规行为实施问责,形成强有力的制度约束。
二、技术防护构建壁垒
在技术应用层面,甘肃省疾控中心等机构通过公开招标采购网站安全防护服务,部署抗DDoS攻击、Web应用防火墙等专业设备,实现域名解析安全与网站防护的深度耦合。这类防护措施通过域名系统(DNS)安全协议技术,有效防止域名劫持和冒用,确保门户网站访问入口的安全性。例如,采用DNSSEC技术对域名解析过程进行数字签名验证,可抵御中间人攻击和DNS污染。
针对域名管理系统的脆弱环节,技术防护向纵深发展。网站普遍采用双因素认证机制,在域名解析变更、权限调整等关键操作中增加动态验证码校验。部分单位引入区块链技术,将域名注册信息、解析记录等数据上链存储,利用分布式账本的不可篡改性增强数据可信度。这种技术融合使域名系统具备自我修复能力,即便遭遇网络攻击,也能通过链上数据快速恢复服务。
三、监测体系强化预警
甘肃省构建起覆盖全省的网络安全监测平台,对网站域名实施全天候安全监测。通过部署流量分析探针,实时捕获异常解析请求,2024年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披露的典型案例显示,该平台曾成功阻断针对市州域名的DNS投毒攻击。监测数据与公安、网信部门实时共享,形成跨部门协同处置机制,当检测到域名被仿冒注册时,可在48小时内完成取证并启动司法程序。
在域名安全评估方面,甘肃建立季度巡检制度,重点检查域名解析配置、SSL证书有效期、Whois信息真实性等要素。2023年专项整改中,共发现132个过期未续费的政务域名,通过及时注销避免了潜在风险。监测体系还引入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分析历史攻击数据,可提前72小时预警针对特定域名的定向攻击,防护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以内。
四、应急响应完善闭环
面对突发的域名安全事件,甘肃省制定分级响应预案。当发生大规模域名劫持时,启动“域名快速切换”机制,通过预设的备用解析线路确保服务连续性。2021年某县网站遭受勒索攻击期间,应急团队在2小时内完成域名解析切换,将业务迁移至灾备系统。这种容灾能力建设,使得关键信息系统在遭遇攻击时仍能维持基本服务功能。
在事后处置环节,甘肃建立域名安全事件溯源机制。通过解析日志分析、攻击路径还原等技术手段,2024年某省级部门网站被植入暗链事件中,安全团队不仅清除了恶意代码,还反向追踪到攻击者控制的23个关联域名,推动跨区域联合执法。这种闭环管理机制,将单点安全事件转化为整体防护能力的提升契机。
五、教育培训筑牢根基
甘肃省将域名安全纳入网络安全培训体系,定期组织网站管理人员参加专题研修。培训内容涵盖域名注册规范、解析配置优化、安全防护策略等实务操作,2024年全省参训人员超过3000人次。通过模拟攻防演练,参训人员可直观感受域名配置失误导致的安全风险,例如错误CNAME记录引发的子域名劫持等。
在公众教育层面,甘肃创新宣传形式,制作《域名安全使用手册》等科普资料。2025年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通过互动游戏向市民普及识别钓鱼域名的技巧,如辨别“.”与“.”等仿冒域名差异。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有效提升了社会公众的域名安全意识,构建起全民参与的防护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