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搜索引擎优化(SEO)成为企业争夺线上流量的重要手段。部分企业为快速提升搜索排名,铤而走险采用刷排名软件。这类工具通过模拟用户点击、虚构流量数据等手法伪造网站热度,不仅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更可能使企业陷入多重法律风险。
刑事追责:触及刑法红线
使用SEO刷排名软件可能构成帮助络犯罪活动罪。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明知他人利用络实施犯罪仍提供技术支持的行为,违法所得超过一万元即构成“情节严重”。2023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某口碑营销公司案件显示,通过虚构问答、篡改要求等手法为教育机构刷排名的行为,最终被认定为非法经营罪,涉案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
更为严重的情形涉及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部分刷排名软件通过技术手段非法入侵搜索引擎服务器或网站数据库,修改数据参数以提升排名。2021年广东某科技公司因利用黑客手段侵入第三方平台服务器,批量修改教育类网站权重值,被法院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判处三年有期徒刑。
行政处罚:违反市场秩序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通过虚构用户评价、伪造交易数据等手段进行虚假宣传。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进一步细化规则,将“万词霸屏”“流量劫持”等新型作弊手段纳入监管范围,首次提出“没收违法所得”的处罚措施。2023年浙江某电商公司因使用刷点击软件提升母婴产品搜索排名,被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处以30万元罚款并没收非法所得12万元。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5年开展的“净网行动”数据显示,全年查处刷排名类案件达1673件,平均处罚金额达18.6万元。典型案例包括某旅游平台通过群控设备制造虚假酒店预订数据,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最终被吊销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民事赔偿:侵害多方权益
企业使用刷排名软件可能面临消费者集体诉讼。当虚假排名导致消费者购买劣质商品或服务时,消费者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主张三倍赔偿。2024年北京朝阳区法院审理的某教育机构刷排名案中,机构因虚构师资信息导致132名学员起诉,法院判决退还学费并支付赔偿金总计487万元。
同业竞争者的侵权诉讼风险同样存在。竞争对手可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针对虚假排名造成的商誉损害主张赔偿。2022年上海某母婴品牌因刷排名挤占竞争对手搜索位置,被判赔偿对方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合计156万元。这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往往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被告需自证不存在刷排名行为。
行业监管:触发平台封禁机制
主要搜索引擎平台已建立反作弊算法识别体系。百度推出的“飓风算法3.0”可实时监测异常流量,对作弊网站采取降权、屏蔽乃至永久封禁处理。2024年数据显示,百度全年清理作弊网站23.6万个,其中企业官网占比达41%。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则将刷排名行为纳入商家信用评级体系,违规商家会被限制参加促销活动。
监管机构要求网络交易平台建立数据追溯机制。根据《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五条,平台需保留用户行为日志、交易数据等信息不少于三年。2025年广东市场监管局通报的某珠宝电商案中,平台因未妥善保存操作记录被连带处罚20万元。这种连带责任倒逼平台加强内部审核,形成行业治理闭环。
信誉危机:摧毁企业市场根基
虚假排名带来的短期流量红利与长期声誉损耗形成鲜明对比。消费者一旦发现排名与真实质量不符,会产生强烈被欺骗感。某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63%的消费者遭遇过刷排名误导消费后,会永久拉黑涉事品牌。这种负面口碑通过社交媒体扩散,可能引发连锁式信任崩塌。
资本市场对企业的合规风险愈发敏感。2024年某拟上市公司因被曝出历史刷排名记录,导致IPO审核被暂缓。证券监管部门已将网络营销合规性纳入上市审查重点,要求企业提供三年内的SEO操作审计报告。这种监管趋势倒逼企业建立长效合规机制,从根源上杜绝短视的作弊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