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于中山孙文西路步行街,南洋风格的骑楼群与百年商号鳞次栉比,人力车铜雕凝固着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市井烟火。这条始建于宋代的迎恩街,曾是香山县城商贸动脉,如今作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其承载的中山商业文明、华侨文化与建筑艺术,为城市历史人文旅游地图提供了核心坐标。如何以孙文西路为枢纽,串联起散落的文化碎片,构建沉浸式文旅体验网络,成为中山“文化兴城”战略的重要命题。
历史文化定位
孙文西路的文化价值源于三个时空维度的叠加。作为宋代迎恩街的延续,它保留了香山铁城时期的商贸基因,大庙下广场的平地式喷水池与《小城故事》浮雕,复现了明清时期“十八间”商铺林立的盛景。近代西风东渐的烙印则体现在永安公司旧址、思豪大酒店等建筑中,这些融合巴洛克山花与岭南骑楼的混血建筑,见证着华侨资本对本土商业形态的重构。当代文旅元素的注入,如幻彩摩天轮与非遗小屋,又使其成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场域。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杨超指出,孙文西路的生命力在于“跨越时空的继承与创新”。三才医药旗下的福寿堂药店从1862年延续至今,咀香园饼家从牛角巷走向现代化生产线,这种历史基因的活性转化,为旅游线路注入动态叙事。市档案馆资料显示,沿街30%建筑仍保留原始商业功能,形成活态文化景观。
建筑景观串联
以529米主街为轴线,建筑群落构成天然露天博物馆。东段中山百货大楼的白宫式改造,通过纯白立面和玻璃幕墙实现历史外壳与现代功能的嫁接。中段的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在原侨批局建筑内展出2000余件商贸文物,二楼账房场景复原让游客体验民国商号运营。西段青年文化广场定期举办的街头艺术乐缤fun、街舞快闪,则将静态建筑转化为动态剧场。
改造中的三元庙中山公园入口,计划打造沉浸式露天剧场,与现存红旗电影院旧址形成演艺空间矩阵。专家建议利用AR技术,在骑楼柱体嵌入可交互的历史影像,使游客通过手机扫描触发建筑叙事。现存50%骑楼保留木雕格栅与彩色玻璃窗,建议设计“建筑解码手册”,引导游客辨识女儿墙、拱券等9种南洋建筑符号。
商业活力激活
业态升级是文旅融合的关键突破口。目前步行街140余家商铺中,地方特色店铺仅占23%,亟需引入“礼遇中山”文创旗舰店的模式,将咀香园杏仁饼、小榄刺绣等非遗产品进行年轻化包装。改造中的中山百货大厦规划15000平方米商业空间,建议设置老字号回归专区,重现泰东戏院戏曲茶座、公益纸料店文房四宝等消失业态。
活动策划需强化时间维度叙事。春季可复原民国时期“大庙下”庙会,秋季举办华侨文化周,冬季打造南洋风情灯光节。2024年国庆期间的街头艺术表演吸引日均3万客流,证明动态文化体验的吸引力。建议开发“香山商帮”角色扮演游戏,游客通过完成汇丰百货采购、侨批局汇款等任务解锁文旅奖励。
区域联动策略
向西延伸至兴中广场的1000米滨江带,可构建“步行街+幻彩摩天轮+岐江夜游”黄金三角。利用岐江河游船设置水上观景航线,使游客从江面视角观赏骑楼天际线。向东连接孙中山纪念堂的1.2公里路径,建议铺设香山名人地刻,嵌入郑观应、杨殷等人物生平二维码。
北向烟墩山塔的登山步道亟待改造,可设置“文笔峰眺望点”摄影平台,与步行街形成俯仰对视的观景轴线。南侧中山博物馆群的联动需强化,设计“商业-华侨-收音机”主题联票,在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盖章后可兑换思豪大酒店怀旧下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