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转型浪潮的推动下,政务服务正经历从“线下跑腿”到“指尖办事”的深刻变革。荥阳市作为河南省政务服务改革的先行者,通过整合线上预约与线下自助服务,构建起覆盖全流程、多场景的智慧政务闭环体系。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市民办事效率,更以技术赋能重塑了公共服务生态,成为全国县域政务服务创新的标杆。
平台整合:线上线下一体化
荥阳市依托“郑好办”APP打造政务服务中枢,将65个自助办理网点信息整合至统一平台,实现公积金、社保、医保等11个部门高频事项的线上导办导航。市民通过手机端即可查看最近的办理场所,结合地图导航功能直达办事地点,线上预约与线下办理的无缝衔接使90%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
线下服务端同步升级24小时自助服务区,配备130台智能终端设备,覆盖水电气暖报装、企业开办等200余项高频业务。这些终端采用“人脸识别+电子证照”技术,支持无感认证办理,突破传统政务服务的时空限制,使群众在下班后、节假日仍可自助完成业务办理。
智能升级:AI驱动服务转型
2025年上线的“荥小智”智能客服系统标志着政务服务进入AI时代。该系统基于DeepSeek大模型技术,整合10万+条政策法规和办事指南,构建起“语义理解-需求匹配-材料预审”全链条服务体系。通过7×24小时在线咨询、远程屏幕共享指导、智能表单预填等功能,将办事指南解析效率提升50%,复杂事项办理时长缩短40%。
智能分流系统采用“AI预判+人工兜底”双轨模式,对18类高频场景实施精准导流。例如企业开办业务可实现“一键直通政务专席”,系统自动调取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数据,生成个性化材料清单。这种智能预审机制使企业开办平均耗时压缩至2小时内,材料重复提交率下降75%。
流程再造:闭环式服务链条
“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是构建服务闭环的关键突破。荥阳市将2259个政务服务事项重构为50个主题服务场景,推行“一表申请、并联审批”模式。以开办运输企业为例,通过整合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6个部门流程,申请材料从23份精简至8份,审批环节由12个压缩为3个,实现“准入即准营”的极简审批。
闭环管理体现在全流程监控体系,每个环节设置“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系统自动追踪材料流转状态,超时未办结事项触发督办程序,并通过短信实时推送办理进度。这种“申请-办理-反馈”的闭环机制使群众投诉率下降68%,政务服务满意度提升至98.2%。
数据赋能:精准服务新范式
政务数据中枢归集47个部门、1.2亿条数据资源,构建起覆盖70万常住人口的数字画像系统。通过分析历史办事数据,平台可主动推送“政策找人”服务,例如自动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匹配惠企政策,为临近退休人员推送养老认证提醒,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
数据共享机制破除部门壁垒,电子证照调用率达92%。水电气暖联合报装业务通过数据互认,实现“零材料”在线办理;医疗领域打通卫健、医保系统,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范围覆盖85%的医疗机构。这种数据驱动的服务模式使群众办事材料精简60%,证明开具类业务线上办理率达100%。
服务延伸:基层网络全覆盖
市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将200余项服务延伸至基层,在14个乡镇设立“政务微厅”,配备智能自助终端和流动服务车。针对老年群体开发的“关怀模式”,提供大字体界面、语音导航和远程视频帮办,使农村地区政务服务可及性提升40%。
特殊群体服务建立差异化响应机制,为残障人士开通“绿色通道”,配备手语翻译系统和无障碍设施;在外务工人员可通过“跨域通办”平台办理户籍、社保等58项业务。这种精细化服务设计使不同群体都能平等享受数字化改革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