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更是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之一,镇江市通过数字化平台构建了全方位的在线服务体系,将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与公众参与紧密结合,让市民足不出户即可了解项目动态、参与城市治理,形成与民众共建共治的良性循环。
信息查询与项目公示
镇江海绵城市网站搭建了多层次的信息查询系统,市民可通过“政策法规”板块实时查阅《镇江市海绵城市管理办法》等文件。该管理办法明确要求规划部门在网站公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包括古运河、金山湖等区域的生态修复方案。例如金山湖南岸的深隧工程,网站不仅公开了直径4米的管道施工技术参数,还以三维模型展示雨水调蓄系统的运行原理,让市民直观了解总投资5.96亿元的最大单体项目如何实现3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在项目动态栏目中,网站定期更新既有小区改造进展。以江苏大学御带河区域改造为例,平台公布了透水铺装率从32%提升至78%的具体数据,并附有改造前后对比图集。对于征润洲污水处理厂的改扩建工程,网站详细展示了再生水回用系统的工艺流程,20万立方米/日的处理能力数据与实时出水水质监测结果均实现透明化公开。
互动参与与民意反馈
平台创新设置了“海绵建议箱”功能,参考光大水务在社区改造中建立的意见受理机制,市民可对小区海绵设施提出优化建议。2021年江滨新村海绵公园建设期间,市民通过该平台提交237条建议,其中21%涉及多级生物滤池的景观美化方案,最终设计团队采纳了增设亲水平台的提议。这种“线上收集—线下整改—线上反馈”的闭环机制,使老旧小区改造的居民满意度提升至92%。
针对专业群体,网站开设了“海绵智库”交流专区。北京金准咨询公司在此发布过PPP项目绩效考核体系研究报告,详细阐释了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与泵站排水效率的双重考核标准。财政部专家谢飞关于“海绵城市资金监管模型”的演讲视频也被收录,其提出的“财政补贴与绩效挂钩”理论成为项目审计的重要参考。
科普教育与知识普及
网站开发的“海绵实验室”虚拟展厅,运用VR技术还原了孟家湾水库生态湿地改造全过程。用户可操作交互模块,观察不同降雨强度下植草沟、雨水花园的滞蓄效果,该设计参照了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中关于径流控制的实验模型。平台上线的“海绵知识题库”包含200余个互动问答,其中“透水混凝土养护周期”“生物滞留带植物选型”等专业问题均来自实际工程案例。
针对中小学生群体,网站推出“海绵小卫士”科普专栏。内容结合镇江特色,如用金山湖治理工程讲解水体富营养化防治,通过长江湿地修复案例阐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2023年发布的《海绵城市绘本》电子版,以卡通形式展示征润洲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生产工艺,单月下载量突破1.2万次。
智能服务与技术支持
集成的“海绵体检”评估系统,可基于用户输入的住址信息生成个性化报告。系统算法融合了试点区29平方公里的地理数据,能自动计算所在区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面源污染削减率等指标。对于物业公司,平台提供“设施养护日历”定制服务,参照住建局制定的运维标准,智能推送透水铺装清淤、雨水花园植物修剪等周期性维护提醒。
在技术创新板块,“模拟决策系统”允许用户调整LID设施组合方案,实时生成投资效益分析报告。该功能底层数据源自镇江海绵城市监测平台,整合了50多个改造项目的实际运行数据。企业用户可通过“技术对接”通道提交创新方案,如2022年某环保企业研发的纳米级透水材料,经平台评估后成功应用于长江路交叉口绿地改造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