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数据安全威胁的复杂化与《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上位法的落地,加密技术已成为企业网站部署的刚性需求。在兰州,作为西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企业网站不仅需应对全国性法律框架的合规要求,还需响应地方性数据治理政策的细化指引。从数据传输到存储环节,从密码算法到密钥管理,加密技术实施的合规性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规避法律风险、保障用户信任。
国家法律框架的约束
《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一条明确将加密措施列为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必备要素,要求网络运营者对重要数据实施加密保护。这项规定在兰州本地化执行中,通过甘肃省《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进一步细化,特别强调金融、医疗等敏感行业的数据传输必须采用国密算法加密。2025年实施的《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更将加密技术列为数据安全防护的首选措施,要求企业建立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加密管理体系。
在司法实践中,兰州市大数据局2024年通报的某电商平台数据泄露案显示,因未对用户支付信息实施传输加密,涉事企业被认定为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五十一条,最终承担高额罚款。这类案例印证了法律条款的强制效力,也倒逼企业将加密技术从“可选”升级为“必选”。
行业标准的细化指引
国家标准GB/T 35273-2020《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要求,涉及个人敏感信息存储时,必须采用加密措施且密钥与数据分离存储。这在兰州某银行机构的系统改造案例中得到体现——该机构将客户生物特征信息采用SM4算法加密后,密钥交由省级金融密码服务平台托管,既满足合规要求又规避了单点泄露风险。
对于政务云服务商,GB/T 25070-2019标准规定三级以上系统需部署量子抗性加密算法。兰州市“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正是基于该标准,构建了覆盖数据传输、存储、验证的全流程密码防护体系,其商用密码应用方案获得2024年度省级典型案例一等奖。这种标杆项目的示范效应,推动本地企业加速加密技术升级。
数据全周期管理要求

在数据采集环节,兰州市科技局发布的《政务数据资源管理办法》明确要求,通过API接口获取的外部数据必须采用SSL/TLS 1.3以上版本协议加密。某本地智慧停车平台因使用已披露漏洞的TLS 1.0协议,在2024年网络安全检查中被责令停业整改,凸显了协议版本更新的重要性。
数据处理阶段,《甘肃省数字建设总体规划》提出“数据不离域,可用不可见”原则。本地某医疗大数据中心采用同态加密技术,在保证病患隐私的前提下完成跨院诊疗数据分析,这种创新实践既符合《数据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的技术措施要求,又为行业提供了可复用的加密解决方案。
密码技术选型规范
《密码法》第二十七条明确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必须使用商用密码。兰州市政务云平台通过建设密码资源池,为入驻企业提供涵盖SM2、SM3、SM9等算法的密码服务,这种集约化供给模式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密码技术实施成本过高的问题。某本地电商企业在迁移至该云平台后,加密模块建设成本降低60%,合规达标周期缩短至两周。
在技术检测层面,国家密码管理局《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指南》要求,企业每两年需开展密码应用合规性评估。兰州市数据局2024年专项检查数据显示,83%未通过评估的企业存在密钥生命周期管理缺陷,反映出技术实施中的常见盲点。这种定期“体检”机制,促使企业建立从算法选型到密钥销毁的闭环管理流程。
安全审计与责任追溯
《数据安全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数据安全审计制度,在兰州通过区块链存证技术实现突破。某物流企业将运输路径数据加密后,通过甘肃省区块链主干网实时存证,既满足审计留痕要求,又解决了传统日志易篡改的痛点。这种创新实践被纳入2025年全省数据安全典型案例库。
对于跨境数据传输,《甘肃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要求出境数据必须实施加密且通过本地解密验证。某中欧班列数据服务平台采用“分段加密+境内解密”方案,在满足国际贸易数据流转需求的完整保留了国家数据主权管控能力。这种平衡商业效率与安全合规的技术路径,正在成为本地企业出海的标准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