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重庆市荣昌区以社区治理为抓手,构建起一套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的创新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文化浸润与制度规范并行,荣昌不仅破解了老旧小区治理难题,更在文明乡风建设中探索出可复制的经验。从“小院讲堂”的村民议事到客家文化的活态传承,从网格化管理的精细化到志愿服务的全民参与,一场关于乡风文明的深刻变革正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发生。
村民议事,激发自治活力
荣昌社区治理的核心密码在于“让村民成为主角”。在万宝村“椒香小院”,每月定期举办的院坝会成为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平台。通过“谈、议、办、评”四步工作法,村民们围绕婚丧嫁娶简办、环境整治等议题展开讨论,曾经困扰多年的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现象得到根本扭转。数据显示,2021年直升镇通过300余场“小院讲堂”活动,推动60%以上的家庭主动采用新式婚俗,婚丧费用平均下降45%。
这种协商民主机制延伸至线上平台后,形成了“云端议事厅”与线下活动互补的治理格局。村民通过社区治理网站实时查看议事进度、参与议题投票,使决策过程透明化。大建社区更将议事成果转化为《小院公约》,将环境整治、孝老爱亲等18项细则纳入自治规范,通过积分制管理激发内生动力。
文化浸润,传承乡土基因
在客家文化占主导的大建社区,夏布制作技艺成为联结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社区网站开辟“非遗传承”专栏,上线夏布编织视频课程、方言故事集等数字资源,吸引2000余名村民参与线上学习。线下设立的夏布传习所定期举办技能大赛,培育出15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使这项千年技艺焕发新生。
文化传承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社区将客家“勤善孝诚”精神具象化为“孝道蔬菜园”“空巢老人服务站”等实体项目,通过网站公布服务数据、展示孝贤故事。在“好婆婆”“好儿媳”评选活动中,线上投票占比达73%,形成道德模范的数字化传播矩阵。这种“科技+文化”的模式,使乡风文明建设既有历史厚度又具时代温度。
网格管理,织密治理网络
荣昌花园小区创造的“三格四联七片区”体系,将2755户居民纳入36个微网格。每个网格配备“楼栋长+党员+志愿者”管理团队,通过治理网站实现问题上报、任务派发、进度追踪的闭环管理。2022年系统上线后,环境整治类问题响应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4小时,物业投诉率下降68%。
数字化手段赋能网格精细化。网站内置的“民情地图”模块整合人口数据、设施分布等23类信息,实现“一图治社区”。当老人独居超过48小时未出门,系统自动触发预警;垃圾分类AI识别功能使准确率提升至92%。这种智能化的管理模式,让“15分钟生活圈”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志愿同行,凝聚向善力量
社区治理网站搭建的志愿服务平台,将分散的爱心资源整合为系统化力量。“常青松”老党员监督队通过网站接单,2023年化解邻里纠纷127起;“星星向荣”小志愿者团队利用寒暑假开展“代际数字帮扶”,累计帮助386位老人掌握智能设备使用。网站实时更新的志愿服务时长排行榜,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互动。
创新性的“道德银行”制度将善行量化存储。居民参与环境整治、孝老爱亲等活动可获得积分,累计500分可兑换家政服务、健康体检等福利。该系统运行两年间,存储道德积分超12万分,带动89%的家庭常态化参与志愿服务。
共建共享,构筑命运共同体
社区治理网站成为政企民协同的枢纽平台。在消防部门的指导下,236户家庭完成燃气安全改造;城管部门通过网站大数据分析,精准增设非机动车位430个。某物业公司依托平台反馈数据,将保洁响应速度提升至“30分钟到场”,业主满意度从61%跃升至94%。
跨区域合作通过网站突破空间限制。与四川隆昌周兴镇共建的“云端调解室”,2024年成功化解边界纠纷39起;夏布文化创意园线上展厅吸引23家企业入驻,带动社区人均年收入增加8200元。这种开放式治理生态,使文明乡风建设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新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