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时代,域名不仅是企业进入互联网的入口,更是品牌资产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域名商业价值的提升,恶意抢注、商标侵权、反向侵夺等法律争议频发,企业若忽视域名注册中的法律与品牌保护问题,可能面临诉讼风险、经济损失甚至品牌形象受损。如何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规避风险,构建完善的域名保护体系,成为企业战略布局的重要课题。
商标权与域名的冲突管理
域名与商标的冲突源于二者的本质差异。域名具有全球唯一性和技术中立性,而商标则受地域性、类别性限制,这种矛盾导致同一字符组合可能被不同主体分别注册为商标和域名。例如,某企业在A类商品注册了商标,但未及时将相同字符注册为域名,可能被另一企业在B类商品注册为商标的主体抢注域名。
法律对这类冲突的判定遵循“恶意使用”原则。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若域名持有人明知他人商标知名度仍注册使用,或意图通过高价转让牟利,即构成侵权。例如雅虎公司通过仲裁成功夺回“.cn”域名,关键证据在于证明注册方存在主观恶意。企业应建立商标-域名联动监测机制,在商标注册初期同步布局域名,避免权利真空。
防御性注册的战术设计
防御性注册是预防品牌侵权的核心策略。除主域名外,企业需注册常见拼写错误、缩写及不同顶级域名(如.com、.net、.中国),例如阿里巴巴集团除外,还注册、等衍生域名。这种“护城河”式布局能有效防止竞争者利用近似域名分流用户。
但防御性注册需注意法律边界。部分企业为阻止他人注册而大量囤积域名却不使用,可能被认定为“域名囤积投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注册机构有权清理长期未使用的闲置域名。企业应制定域名使用规划,对核心防御域名设置基础页面,证明其合理使用意图。
恶意抢注的司法应对
恶意抢注的认定存在“主观故意”与“客观混淆”双重标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UDRP政策要求投诉方证明:争议域名与商标相同或混淆性相似;注册者对域名无合法权益;域名被恶意注册和使用。例如飞利浦公司通过WIPO仲裁成功追回域名,法院认定被告使用“let’s make things better”宣传语刻意模仿品牌标识,构成主观恶意。
企业应对抢注行为需采取分级响应机制。对明显恶意抢注可通过仲裁快速解决,平均耗时45天且成本低于诉讼;对复杂案件则需启动民事诉讼,主张商标侵权或不正当竞争。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域名争议案件中,87%通过仲裁解决,平均维权周期缩短60%。
中文域名的战略价值
中文域名正成为品牌保护的新战场。截至2024年,中文新通用顶级域名保有量占全球国际化域名的85.4%,“.网址”等中文后缀的商业价值凸显。由于中文域名更符合本土用户认知习惯,其与商标的协同保护尤为重要。中央财经大学研究表明,中文域名能使消费者对品牌记忆度提升40%,但注册时无需分类审查的特性也增加了商标被跨类别侵权的风险。
企业应将中文域名纳入商标布局体系,参照《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进行多类别保护。例如某餐饮品牌注册“品牌名.餐饮”域名的需在餐饮服务类注册商标,并在电子商务类注册防御商标,形成立体保护网。
注册管理的合规风险
域名注册程序中的法律风险常被低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实施细则》,注册者需保证信息真实完整,提供虚假信息将导致域名被注销。2023年某科技公司因使用虚拟身份注册域名,在商标纠纷中被法院认定为“注册行为存在瑕疵”,最终败诉。
企业应建立域名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包括注册信息实名认证、续费预警、使用记录留存等环节。对于集团化企业,建议通过控股公司统一管理域名资产,避免因分支机构变动导致域名流失。同时需警惕注册服务商的捆绑销售、强制续费等违规行为,选择通过工信部认证的正规机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