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市巴南区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引擎,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需求,通过构建政企服务融合的数字化平台,打通政策落地、资源对接、诉求响应的“最后一公里”。这一改革举措不仅重塑了传统政务服务的流程与模式,更在区域经济生态中形成“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的创新格局,为营商环境优化注入强劲动能。
平台集成与功能创新
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载体,“巴巴实企业服务云平台”自2022年2月上线以来,已发展成为涵盖13个功能板块的集成化服务系统。该平台通过聚合市、区两级20个政务系统资源,将政策申报、融资对接、人才招聘等400余项服务整合为“一站式”入口,企业用户只需单点登录即可办理跨部门业务。这种打破信息孤岛的技术架构,使得重庆国际生物城等园区企业实现“园区事园区办”,平均办事效率提升60%以上。
平台创新性地引入企业画像技术,基于政务数据、产业数据构建评估模型,形成动态更新的企业数字档案。当重庆农禾电子商务公司通过平台申请政策补贴时,系统自动匹配其“农业电商”标签,精准推送农产品冷链物流专项扶持政策,使该企业3天内完成申报流程,较传统方式节省20个工作日。截至2025年初,平台已累计推送政策信息4.7万次,促成供应链交易1780单,涉及金额超6亿元。
政策直达与资金快兑
为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巴南区建立“智能匹配+人工校验”的双重机制。在“政策在线”模块中,AI算法对282项国家、市、区级政策进行标签化处理,当企业注册信息与政策条件阈值重合度达85%时触发自动推送。重庆美利信科技通过该功能,成功申领到“专精特新”企业研发补贴320万元,从政策匹配到资金到账仅耗时5个工作日。
资金兑付流程的数字化改造更具突破性。传统政策奖补需经历“企业申报-部门初审-财政复核-银行拨付”四环节,平均耗时3个月。通过搭建线上兑付通道,重庆宗申航发公司2024年申请的航空动力研发专项补助,实现“一键申报、自动核验、即时拨付”,资金到账周期压缩至7天。这项改革已累计为2263家企业兑付资金6127万元,资金周转效率提升12倍。
诉求响应与闭环管理
“1311”诉求响应机制的确立,标志着政企互动进入分钟级时代。当重庆大江科创城企业反映园区断头路影响物流运输时,平台1小时内完成工单派发,3小时内交通局、规资局组建联合工作组,1周内制定道路贯通方案。这种跨部门协同模式,使企业诉求平均办结时限从7天降至1.74天,2024年诉求解决率保持100%。
闭环管理体系的构建强化了服务效能。企业服务专员制度要求副处级以上干部“一对一”对接重点企业,通过“十问工作法”深度挖掘需求。在2023年软信产业专项服务中,专员协助重庆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团队完成知识产权评估、市场对接等12项服务,促成1210万元技术转让合同,推动“环理工大学双创生态圈”科技成果转化率达38%。
产业生态与协同发展
聚焦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出台的“星十条”政策形成梯度扶持体系。对新入驻企业给予三年租金补贴,对通过CMMI三级认证企业奖励50万元,这些举措吸引208家软信企业2024年落户巴南。重庆工程学院联合本地企业建立的“人工智能实训基地”,依托政策支持获得480万元建设补助,年培养专业人才600余名。
跨区域服务网络的延伸拓展了辐射半径。平台已覆盖川渝10个区县及山东部分地区,与成都温江区共建的远程异地评标系统,实现采购项目“一地受理、两地协同”。2024年重庆铃耀汽车通过平台对接成都供应链企业,3周内完成价值2700万元的零部件采购,较传统跨省采购周期缩短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