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连市全面推进法治建设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背景下,2024年市妇联联合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司法局等部门首次发布“依法维护儿童权益十大典型案例”。这些案例从婚姻家庭纠纷、人身安全保护到网络侵害防治等多个维度,展现了司法实践在儿童权益保障领域的创新探索与精准发力,既为同类案件处理提供示范指引,也为全社会构建儿童友好型法治环境注入新动能。
制度创新
此次发布的案例中,司法制度层面的突破成为显著亮点。例如,首份《离婚案件当事人夫妻共同财产申报令》的实践,要求离婚双方如实申报全部财产,明确瞒报、谎报将面临少分或不分财产的法律后果。这一制度源自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通过强制申报机制破解了离婚诉讼中财产隐匿难题,有效保障了妇女儿童的经济权益。
另一项创新体现在家庭教育令的运用上。针对离婚后父亲长期拖欠抚养费的案件,法院不仅判决支付费用,还依据《家庭教育促进法》发出《家庭教育令》,强制要求父亲履行抚养义务。这种将经济责任与家庭教育责任捆绑的司法手段,突破了传统民事判决的单一维度,强化了法律对失职父母的约束力。
权益保护
在财产权益保护领域,典型案例展现了司法对弱势群体的倾斜性保护。某离婚案中,丈夫婚内转移150万元至第三者账户,法院通过不当得利之诉全额追回,并在财产分割中判决女方获得70%份额。该判决突破常规的“平均分配”原则,对隐匿财产行为形成有力震慑,体现了民法典关于夫妻共同财产保护的立法精神。
人身安全保护方面,法院在处理家暴离婚案件时,首次发出涵盖“禁止接触近亲属”“禁止接近工作单位”等复合条款的人身安全保护令。这种将物理隔离与数字监控结合的保护措施,构建起立体防护网,使保护令的实效性从6个月有效期延伸到长期行为约束。
多方协作
案例中凸显的跨部门协作机制,成为儿童权益保障的重要支撑。在非婚生子女学费纠纷案中,法院联合妇联、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搭建调解平台,通过心理疏导、监护评估等综合手段化解矛盾。这种“司法+行政+社会组织”的三维联动模式,使涉未成年人案件处理突破单纯法律裁判,转向修复性司法。
针对网络猥亵儿童犯罪,检察机关推动建立“涉案信息快速删除机制”,协调公安、网信部门48小时内阻断私密视频传播,同时联合教育部门研发防性侵课程。这种从惩治犯罪到预防教育的全链条治理,展现了公权力机关在新型犯罪防治中的主动作为。
社会警示
典型案例的发布本身即具有强烈的价值引导功能。如丈夫婚内出轨转移财产被重判的案例,法院在判决书中明确谴责“违反公序良俗”行为,通过司法裁判确立道德评价标准。这种将法律评判与道德指引相结合的说理方式,强化了司法裁判的社会治理功能。
在校园欺凌防治领域,法院将欺凌者需承担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进行系统阐释,并通过“罪错行为分级预警监督平台”实现精准干预。这种从个案处理到制度建设的转变,推动形成了校园安全治理的闭环机制。
法治教育
案例发布与普法教育的深度融合,创造了法治宣传的新范式。司法机关通过改编典型案例制作普法短视频、组织模拟法庭进校园,将抽象法条转化为情境化教学素材。特别是针对网络侵害研发的互动式教育课程,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网络诈骗场景,使未成年人身临其境掌握防护技能。
在家庭教育指导领域,法院创设“督促监护令+心理评估”组合机制,对失职监护人进行强制亲职教育的引入专业机构开展家庭关系修复。这种将司法强制力与专业服务相结合的模式,使家庭教育指导从形式化走向实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