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吉林省以“一校一案”德育模式为抓手,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校本化实践。2020年,吉林省10所学校的德育案例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典型案例,其中既有红色基因的赓续传承,也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更有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突破。这些案例不仅彰显了地域特色,更构建起“一校一品牌”的德育生态,为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了生动的吉林样本。
红色基因赓续:根植精神血脉
在吉林省“一校一案”的德育图谱中,红色教育始终占据核心位置。延边童长荣红军小学通过“重走抗联路”“红歌传唱”等活动,将东北抗联精神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教育场景。学校开发《红色记忆》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实地探访童长荣烈士纪念馆,用沉浸式体验让革命精神具象化。四平市八一希望学校则聚焦“仁兴精神”传承,通过“小小讲解员”培养计划,让学生成为红色故事的传播者,近三年累计接待校外参观者1.2万人次,形成“讲解—感悟—传承”的闭环教育模式。
这种红色基因的活化传承,印证了封丘县城关镇中心小学提出的“榜样育人”理念。靖宇县杨靖宇小学的实践更将地域特色与德育目标深度绑定,通过“靖宇精神大讲堂”“英雄中队”创建等活动,使抽象的爱国主义教育转化为具体的价值认同。研究表明,参与红色实践的学生在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等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印证了情境化德育的有效性。
文化浸润创新:重构育人场域
传统文化在吉林德育实践中展现出蓬勃生命力。临江市建国小学以二十四节气为轴线,构建“节气课程群”,将农事体验、民俗展演融入学科教学。长春东师中信实验学校的“润心·共情”课程体系,通过传统戏曲、非遗手作等载体,使文化传承从知识记忆升华为情感共鸣。这种文化浸润策略与江苏江浦高级中学的民族团结教育异曲同工,均强调文化认同对价值观塑造的底层作用。
更值得关注的是德育场景的跨界融合。长春市朝阳实验小学打造“诗礼校园”,将经典诵读与礼仪教育结合,开发“晨诵午书暮省”课程模块,使传统文化浸润日常行为规范。该校数据显示,实施三年后学生文明用语使用率提升47%,印证了持续性文化浸润对行为养成的催化作用。这种“环境—课程—行为”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与福建厦门二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形成方法论呼应。
协同育人突破:激活教育网络
吉林省德育案例的突出特色在于打破校园围墙,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辽源市龙山区多寿路小学的“五心德育”工程,建立家长德育导师制,聘请32位行业模范担任校外辅导员,形成“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立体网络。延边龙井市安民小学的“少年警校”模式,与当地公安部门共建实践基地,将法治教育转化为角色体验,这种实践导向的协同机制与河南封丘家校共育案例形成跨区域呼应。
数字化时代下,协同育人呈现新形态。长春市第二中学开发“德育云平台”,整合区域红色场馆、文化遗址等资源,实现研学活动的线上预约、过程记录与成效评估。数据显示,该平台使用后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率从68%提升至93%,印证了技术赋能对协同育人的增效作用。这种创新与福建中职学校“三全育人”典型经验中的信息化手段运用形成时代共振。
课程体系重构:锚定核心素养
在课程建设维度,吉林案例展现出鲜明的结构化特征。长春市第一实验中海小学构建“双螺旋”德育课程模型,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交织渗透,如语文课中的经典文本解读与“诚信银行”行为评价系统联动。这种课程整合策略与逆向教学设计理论强调的“目标—评价—活动”一致性高度契合,使抽象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可观测的行为表现。
更具突破性的是德育评价体系的革新。靖宇县杨靖宇小学实施“红色积分”制度,将学生参与红色实践、志愿服务等行为量化为成长数据,与综合素质评价挂钩。这种表现性评价机制,有效破解了传统德育评价模糊化的难题,与2024年福建德育典型案例中强调的多元化评价形成方法论共识。数据显示,实施积分制后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提升62%,验证了评价驱动的育人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