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安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法治的种子正以数字化的形式生根发芽。作为厦门市社会治理创新的前沿阵地,同安区通过法治建设网站的枢纽作用,将司法改革、基层自治、智慧服务等元素交织成网,构建起覆盖城乡的现代化治理体系。从扫黑除恶的雷霆行动到“互联网+法律服务”的温情触达,从乡村“高山议理堂”到城区信用积分超市,法治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化作群众可感可知的平安底色。
数字赋能司法服务
同安法治建设网站将司法服务从实体窗口延伸至云端,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法治服务矩阵。平台整合诉讼服务、法律援助、纠纷调解等八大功能模块,创新推出“智能法律咨询”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常见法律问题的秒级应答。在2023年处理涉企纠纷中,该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完成电子证据存证367件,使平均审理周期缩短40%。
网站深度嵌入社会治理神经末梢,构建“政法机关—镇街—村居”三级联动体系。通过开发矛盾纠纷在线流转系统,实现网格员手机端实时上报、职能部门云端协同处置的闭环管理。数据显示,2023年通过该平台化解的物业纠纷、劳资争议等案件达52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较传统模式提升18.6%。这种数字化解纷模式,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承诺化为现实。
基层治理多元共治
法治建设网站成为凝聚多元治理力量的数字纽带。平台打通“三支队伍”管理系统,将全区1.2万名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巾帼志愿服务队纳入智能调度体系。在2024年城中村改造中,系统根据队员专业特长自动匹配任务,3个月内完成法律宣讲126场,收集民意诉求837条,推动改造方案采纳率提升至91%。
创新推出的“信用积分超市”模块,将法治元素融入日常生活。凤祥社区居民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履行村规民约获取信用积分,可在合作商户兑换68类商品服务。这种“行为量化—积分兑换—信用增值”的治理模式,使社区商户虚假宣传投诉量同比下降72%,真正实现法治与德治的融合共生。平台还开设“村规民约评议”专区,军营村村民线上参与修订的环境保护条款,获评福建省优秀村规民约。
法治教育精准触达
网站构建分层分类的法治教育体系,开发“法治微课”资源库收录243个原创普法视频。针对企业群体开设“法治体检”模块,2023年为辖区企业出具法律风险诊断书1900余份,避免经济损失超3亿元。其中“企业法律顾问志愿服务团”通过在线会诊,帮助23家科创企业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青少年法治教育形成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格局。平台联合法院打造“生态小公民法治教育基地”,开发VR模拟法庭、环保法治游戏等互动功能。2024年举办的《民法典》漫画创作大赛,吸引全区87所学校参与,获奖作品经区块链确权后生成数字藏品,开创普法教育新模式。针对老年群体设计的反诈预警系统,通过语义分析识别高危通话,2023年成功拦截养老诈骗案件67起,避免损失830万元。
司法改革纵深推进
网站设立“司法透明度”专区,实时公开裁判文书、执行动态和司法建议。同安法院通过该平台发布的《涉征迁民事争议典型案例分析》,梳理出九类常见法律风险点,推动行政机关自我纠错案件33起。这种“个案办理—类案研究—系统治理”的递进式改革,使2023年行政败诉率同比下降15.8%。
创新建立的政法联席会议系统,实现公检法司数据互通。在生态司法保护领域,平台归集海域污染、林地破坏等执法数据1.2万条,推动建立生态修复保证金制度。2024年审理的非法捕捞案件中,被告人通过平台“生态修复任务池”认领珊瑚种植项目,将惩罚性赔偿转化为实质性的环境修复。这种智慧司法的探索,让公平正义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