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域名不仅是企业线上品牌的核心标识,更是网络空间的关键资产。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化,域名所有权的界定与注册资料的合规性成为法律实践与商业运营的焦点。如何合法确立域名所有权、规避法律风险,以及理解不同法域下的规则差异,已成为企业及个人在网络资产布局中不可忽视的课题。
域名的法律属性与所有权界定
域名的法律属性兼具技术标识与无形财产双重特征。根据《互联网域名管理办法》的定义,域名是互联网上识别和定位计算机的层次结构式字符标识,但其价值已超越技术范畴。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在相关案例中明确,域名作为网络资产,适用《民法典》中关于虚拟财产的保护原则。
所有权的确立以注册信息为核心依据。WHOIS数据库记录的注册人信息是判定所有权的主要凭证,例如“”的注册信息显示其所有者为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域名备案人与实际持有人分离时,法律上仍以域名注册信息为准,备案人仅具有备案管理权限,无法主张所有权。这一规则在2021年深圳紫荆公司与香港诺文公司的域名权属纠纷案中得以体现,法院最终依据ICANN规则将争议域名判归注册信息所有人。
注册资料的真实性与法律风险
域名注册需遵循严格的实名制要求。中国《互联网域名管理办法》规定,注册服务机构必须核验申请者的信息,包括企业营业执照或个人身份证件,且信息需与WHOIS数据库记录一致。例如,2025年某企业因使用虚假信息注册域名,被法院判定构成“变相占用域名资源”,需承担赔偿责任。
资料不实可能引发多重风险。一是商标侵权纠纷,若域名与他人在先注册商标冲突,可能面临《商标法》下的诉讼;二是合同无效风险,如注册信息与主体资质不符,可能被认定为恶意抢注。2020年某电商平台因未对历史注册信息进行尽职调查,被迫支付高额和解金。跨境交易中法律适用差异可能放大风险,如未明确约定管辖法院,争议解决成本将显著增加。
国际域名的法律规则差异
全球域名管理体系呈现“统一框架、区域分化”特征。ICANN通过《统一域名争议解决政策》(UDRP)建立基础规则,但各国对域名的法律定位存在差异。例如,美国将域名纳入《反网域名称抢注消费者保护法》管辖,而中国通过《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构建专门规制体系。
中文域名的特殊性引发规则创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管理的“.公司”“.网络”等中文域名,在2014年纳入全球根域名系统后,形成“技术标准国际化、注册管理本地化”的双轨机制。2021年修订的《“.公司”“.网络”域名注册实施细则》强化了网络安全审查,要求注册服务机构建立专门的中文域名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所有权争议的解决机制
行政程序与司法救济构成双重路径。根据ICANN规则,UDRP投诉可快速解决恶意抢注争议,如2024年某国际品牌通过亚洲域名争议解决中心香港秘书处,在14个工作日内成功取回被抢注域名。但行政裁决不排除司法管辖,当事人仍可向注册商所在地法院提起诉讼,如北京互联网法院近年审理的域名案件数量年均增长27%。
证据保全成为争议解决的关键环节。注册日志、续费记录、解析操作日志等电子数据,可作为所有权主张的核心证据。在2022年某跨国企业域名纠纷中,法院依据长达五年的DNS解析记录,认定实际控制人而非名义注册人享有所有权。云计算服务商的数据存证功能(如阿里云区块链存证服务)正成为新型举证手段。
数字经济的深化使域名从技术标识演变为战略资产。从WHOIS信息核验到跨境争议解决,从中文域名规则创新到区块链存证应用,域名法律体系的演进始终与技术创新同频共振。企业在布局域名资产时,需构建涵盖合规审查、风险防控、争议预案的全周期管理体系,方能在数字竞争中占据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