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天津市河西区以政务服务和民生需求为核心,构建了覆盖信用体系、智慧养老、数据治理、教育创新等多领域的数字化平台。通过政策创新与技术应用的深度融合,河西区不仅提升了行政效能,更以场景化服务切实回应群众关切,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典型案例。这些实践不仅展现了区域治理的智慧,也为全国基层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
信用赋能,优化营商环境
河西区以“1+2+5+N”信用框架为基础,打造全国首创的信用综合服务区。该服务区集成行政处罚修复、信用融资对接等7项功能,2024年8月运行以来,累计为2700余家企业授信66.57亿元,实现“信用数据”向“金融资本”的高效转化。通过“信易贷”平台,中小微企业可快速对接金融机构,信用评价结果直接转化为贷款资质,破解融资难题。例如,“善担—信易贷”产品以公共信用评价为支撑,建立风险共担机制,降低金融机构放贷门槛。
在监管层面,河西区创新“信用+双随机”融合模式,依据企业信用风险等级动态调整抽查比例,将监管干扰降至最低。同时推行“两书同达”机制,行政处罚决定与信用修复指引同步送达,引导企业主动纠偏。这种“刚柔并济”的监管策略,使区域内企业信用修复率提升37%,市场活力显著增强。
智慧养老,破解民生痛点
针对老龄化率达31.63%的现状,河西区构建了“三级食堂”助餐网络。依托45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90个食堂点位,形成700米服务圈,累计服务超516万客次。通过“中央厨房+社区配送”模式,一级食堂提供堂食,二级食堂集中供餐,三级食堂灵活取餐,覆盖不同群体需求。例如,越秀路街道引入智能终端设备,老人通过语音指令即可完成订餐、急救呼叫等操作,2023年成功处置独居老人摔倒报警案例。
市场化运营是可持续性的关键。河西区推行“全龄友好型食堂”模式,面向社会提供老年餐、工作餐等多元化服务,以规模效应降低运营成本。5家连锁企业覆盖75%的食堂,片区化运营使单店成本下降22%。通过“双补贴”机制(人均餐补2-4元、流量补贴0.5元/单),既保障企业盈利,又释放老年人消费潜力,2023年助餐消费额达2323.9万元。
数据治理,释放要素价值
作为天津市首批数据授权运营试点,河西区2024年7月出台《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实施方案》,建立“1+2+N”体系。通过全区数据资源普查,绘制动态更新的数据图谱,归集政务、医疗、教育等领域数据4.2亿条。在智慧养老领域完成首笔数据交易,将老年人健康档案与餐饮服务数据融合,精准推送营养套餐,使配餐满意度提升至91%。
与科大讯飞的合作标志着数据应用进入深水区。双方共建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在医疗领域实现社区医院数据全贯通,智医助理系统可辅助诊断200种常见病,电子病历生成效率提升60%;在教育领域,AI批阅系统使教师作业批改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10分钟,个性化学习报告覆盖全区146所学校。这种“技术+场景”的融合模式,使数据价值在基层治理中实现裂变。
教育创新,重构教学范式
河西区将国家级教学成果本地化,形成“一三七”智慧教育体系。通过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实现学情分析、试卷讲评、个性化辅导的全流程闭环。例如,语文作文智能批改系统可识别立意偏差、语法错误等12类问题,并推荐同类题型拓展练习,使学生薄弱知识点掌握率提升28%。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作业改革成为突破口。全区中小学推行“一校一案”作业设计,依托智慧平台建立分层作业库,动态调整难度系数。新华中学试点“AI错题本”功能,自动归集学生错题并生成变式训练,使重复错误率下降45%。这种以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正在重塑“教”与“学”的生态。
服务升级,重塑政务体验
政务服务大厅的变革最具代表性。2024年公安31项事项全面进驻,实现“一窗通办”;承诺制审批、容缺受理等机制使施工许可办理时间从40天压缩至14天。线上平台推出“24小时不打烊”服务,智能客服解决812件咨询诉求,群众办事平均等待时间缩短至8分钟。
跨区域协作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与京津冀五地建立信用共建机制,实现城市信用分互认、惠民场景共享。在“跨省通办”窗口,企业迁移、医保结算等53项服务可异地办理,材料流转效率提升70%。这种以信用为纽带、数据为支撑的协同模式,正在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