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建设浪潮的推动下,鄂州市将网络安全视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基石。作为湖北省数字建设先行试点城市,鄂州通过系统性规划与前瞻性布局,构建起覆盖技术、制度、管理等多维度的网站安全防护体系,为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提供了坚实保障。
基础设施集约化整合
鄂州市在规划阶段便将基础设施整合作为安全防护的基础工程。通过建设市大数据政务云平台,实现全市82个部门、1300余项政务信息系统的集中部署,形成"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云资源池架构。这种集约化模式不仅节省了40%的硬件投入成本,更通过统一的安全策略配置,消除了传统分散部署中的管理盲区。
在数据共享层面,建立"一数一源、多源核验"的政务数据治理机制。依托区块链技术构建数据确权体系,对人口、法人、自然资源等6大基础数据库实施分类分级管理,明确数据共享的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通过数据血缘追踪系统,实现数据流动的全过程留痕,有效防范数据泄露风险。
技术支撑体系立体构建
技术防护层面采用"云网端"三位一体架构。在网络边界部署智能流量清洗设备,日均拦截网络攻击1200余次;在政务云平台引入AI威胁检测系统,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异常行为的秒级响应。特别在IPv6规模化部署中,完成全市89个网站协议栈升级,同步实施HTTPS全站加密,网站安全评级提升至A级。
安全技术团队建设方面,建立"政企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与武汉大学网络安全学院共建实训基地,定期开展红蓝对抗演练。2023年组织的"楚盾行动"攻防演练中,成功防御了包括APT攻击在内的17类网络威胁,验证了防御体系的有效性。
监测预警机制动态优化
构建"三级联勤"安全监测网络,市级安全运营中心配备量子加密通信系统,7个区级节点部署态势感知平台,186个基层站点设置安全哨兵终端。通过部署网络空间测绘系统,实现全市政务资产的可视化管理,漏洞发现周期由7天缩短至4小时。
建立威胁情报共享机制,接入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等5个情报源,日均处理威胁情报200余条。2024年汛期期间,通过情报联动成功阻断针对防汛系统的勒索病毒攻击,保障了应急指挥系统的稳定运行。
制度保障体系闭环管理
出台《鄂州市政务网络安全管理办法》,明确38项安全管理标准。建立"三审三校"内容安全机制,2023年累计拦截敏感信息1200余条。实施网络安全责任清单制度,将网站安全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考核指标,倒逼责任落实。
创新"交叉读网"质量评估模式,组织市、区两级部门开展互查互评。2023年开展的"清网行动"中,整改问题栏目86个,关停"僵尸系统"12个,网站绩效排名跃居全国地市第47位。通过标准化建设与动态化监管的双重驱动,形成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