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浪潮的推动下,银川以跨界思维重构政务服务与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将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这座西北城市正通过打破行业壁垒、整合多元数据、重塑服务流程,构建起覆盖政务、产业、民生的智能推荐与个性化服务体系,形成“数据驱动决策、算法优化体验”的创新生态。
数据融合:打破信息孤岛
银川以“一网两端三平台”工程为核心,将38个专网系统、60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纳入统一数据池,实现身份证明、学历认证等31类电子证照跨部门流转。这种全域数据融合突破了传统政务服务的碎片化困境,如在企业开办场景中,系统自动抓取市场监管、税务、社保等部门数据,形成动态企业画像,为后续智能推荐奠定基础。
数据融合的深度体现在跨领域信息关联。银川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中心整合工业大数据与政务数据,通过希言大模型分析企业能耗、供应链、政策匹配度等多维度信息。当某装备制造企业提交技改申请时,系统不仅推送适配的扶持政策,还自动关联本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促成供需精准对接,这种跨界数据联动使服务响应效率提升200%。
算法赋能:重构服务逻辑
银川在政务服务领域引入NLP语义分析、RPA流程自动化技术,开发出26项“无人工干预智能审批”功能。以企业简易注销为例,算法通过OCR识别财务报表、税务清缴证明等材料,结合历史信用数据构建风险模型,实现分钟级审批决策。这种将金融风控思维引入政务服务的跨界实践,使审批时限压缩90%。
在个性化推荐算法方面,银川跨境电商综试区构建“产业带+算法”模型,分析全球15个海外仓的实时销售数据与本地枸杞、葡萄酒产业带信息。当国际市场需求出现波动时,系统自动向生产企业推送定制化生产建议,并匹配最佳物流方案。2025年跨交会上,该算法驱动银川企业签署5项国际合作协议,促成1.2亿元特色产品出海。
生态共建:激活跨界协作
银川打造“数字化转型服务超市”,聚合30余个行业SaaS应用,形成技术供应商、高校智库、金融机构联动的创新生态。这种跨界协作在残疾人服务领域尤为突出:通过整合残联数据、社区服务资源与商业机构,为1100名特困残疾人构建“需求图谱”,智能匹配送餐、康复、就业等服务。系统根据用户历史选择优化推荐策略,使服务满意度从68%提升至92%。
在跨境电商领域,银川建立“+平台+企业”协同机制。政务大数据平台向电商企业开放海关、物流数据接口,企业结合市场数据开发智能选品算法。这种政企数据跨界融合,使海外仓周转效率提高40%,2025年跨境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37%,形成独具特色的“塞上江南·跨境优品”数字贸易生态。
体验进化:创造用户价值
银川创新推出“数字政务门牌”,将政务服务嵌入社区物理空间。居民扫码即可获取个性化办事指南,系统根据地理位置、历史办理记录推荐最近服务网点。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跨界设计,使老年群体政务办理时间缩短65%,真正实现“15分钟服务圈”的数字化转型承诺。
在产业服务端,银川中小企业能力中心开发数字人顾问“小信”,融合希言大模型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和DeepSeek智能算力。当企业主咨询政策时,“小信”不仅解析文本,还结合企业所属行业、发展阶段生成定制化转型路径图。这种将心理咨询师沟通逻辑融入智能客服的设计,使企业政策利用率从32%跃升至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