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泸州市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将网络安全视为城市治理的“生命线”。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攻击手段,当地通过体系化的应急演练机制,探索出一条以实战化演练驱动网络安全防御能力提升的创新路径。从模拟黑客攻击到跨区域协同处置,从单点防御到全链条防护,泸州以“演练即实战”的理念,为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运行构筑起动态防护屏障。
常态化演练夯实基础
自2018年起,泸州市便将网络安全应急演练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形成“一年一主题”的常态化机制。2023年11月举办的电子政务外网攻防演练,组织专业网络安全公司对全市政务系统实施为期5天的实战攻击测试,重点检验网站抗DDoS攻击、漏洞利用等场景下的应急响应能力。这种高强度压力测试暴露出系统薄弱环节,例如某区县医保平台曾因未及时更新补丁导致SQL注入漏洞,演练后立即启动漏洞修复与数据加密升级。
演练内容设计紧跟技术发展趋势。2022年川渝联合演练中,模拟重庆某软件公司开发的医院HIS系统遭遇供应链攻击,攻击者通过第三方组件漏洞渗透泸州多家医院挂号系统。该案例推动全市建立软件供应链安全审查机制,要求所有政务系统供应商提供安全承诺书与漏洞响应预案。通过复盘此类演练,泸州已累计修补高危漏洞300余个,政务系统漏洞修复周期从平均72小时缩短至24小时内。
多维度协同作战体系

泸州创新构建“市区联动+跨域协同”的立体防御架构。在2024年“护航”综合应急演练中,市应急指挥中心与纳溪区、泸县等四个演练场实现实时数据互通,模拟暴雨灾害下政务系统遭受网络攻击的复合型危机。这种多灾种叠加的演练模式,既考验网站服务器的物理安全保障,又验证数据中心异地容灾能力。演练中暴露的电力中断导致备份系统启动延迟问题,促使修订数据中心建设标准,要求核心系统必须配备双路供电与液冷散热装置。
跨区域协同机制成效显著。2022年川渝网络安全应急演练首创“双城事件处置”流程,当攻击IP溯源至重庆某服务器时,两地网信办立即启动联合应急处置工作组,实现威胁情报共享与攻击链路阻断的分钟级响应。该机制后被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网络安全协同发展纲要》,推动形成覆盖200个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联防联控网络。
技术对抗驱动能力升级
泸州在演练中引入前沿攻防技术。2023年攻防演练采用ATT&CK攻击模拟框架,复现53种常见攻击战术,其中针对政务网站的网页篡改攻击检测准确率提升至98.7%。演练中发现某区县门户网站存在弱口令问题,随即部署基于AI的异常登录识别系统,成功拦截日均2000余次暴力破解尝试。技术对抗倒逼防御体系迭代,目前市级政务云已实现Web应用防火墙全覆盖,关键业务系统全部启用零信任架构。
对抗模式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参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2024年传染病应急演练中,首次测试政务系统在遭受AI生成的钓鱼邮件攻击时的防护能力。数据显示,部署行为分析引擎后,恶意邮件识别率从75%提升至92%,但演练也暴露出基层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问题。这推动泸州建立“攻防演练+意识培训”双轨机制,2024年累计开展社会工程学防御培训82场,覆盖1.2万名公职人员。
人才培养与制度创新
专业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泸州组建由公安、网信、高校专家组成的“红蓝对抗”常备队伍,其中蓝军成员包含省级攻防演练冠军团队。在2023年演练中,这支队伍成功利用供应链漏洞突破3个区县政务系统,倒逼相关单位建立软件成分分析(SCA)制度。人才培养注重实战导向,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网络安全实验室,开发包含15类政务系统攻防场景的虚拟靶场,年均培训专业技术人员600人次。
制度保障体系日趋完善。2024年出台《泸州市政务系统网络安全管理办法》,明确要求新建政务系统必须通过攻防演练验收。建立“演练-整改-复查”闭环机制,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实行“一漏洞一档案”跟踪管理。政策创新方面,率先试行网络安全责任保险,将演练结果与保险费率挂钩,推动23家单位主动增加安全投入超千万元。
生态构建与未来布局
安全产业生态初具规模。依托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泸州基地),吸引安恒信息等15家头部企业设立技术服务中心。2024年落地的“网络安全众测平台”,已聚集白帽子黑客800余人,累计提交政务系统漏洞报告1700余份。产业协同效应显著,本地企业研发的政务系统安全监测平台,在2024年洪涝灾害中成功保障应急指挥系统零中断。
前瞻布局应对新型威胁。针对量子计算可能带来的加密体系变革,泸州政务云已在部分核心系统试点部署抗量子密码算法。参考《2025年网络安全十大趋势》,计划在2025年攻防演练中增加AI深度伪造内容识别、物联网设备渗透等新科目,构建覆盖“云-管-端”的全域防御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