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战略推动下,广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网站建设资质审核作为企业数字化布局的关键环节,逐步形成规范化、透明化的管理体系。近年来,当地结合国家政策导向与区域发展实际,通过简化流程、强化监管、提升服务等措施,为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资质审核路径。
前置资质要求
网站建设企业在广西开展业务前,需完成市场主体登记与行业资质备案。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网站管理办法》要求,企业需具备法人资格,并持有有效营业执照。对于涉及特殊行业的网站,如教育、医疗等领域,还需提供对应行业许可证明。例如,经营性网站必须取得《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证),其办理条件包括注册资金不低于100万元、至少3名员工缴纳社保等。
资质申报材料需通过广西建筑市场监管云平台提交,系统对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域名证书等核心文件进行电子核验。值得注意的是,广西明确要求备案主体负责人必须为法定代表人,且域名持有者需与主办单位名称完全一致,避免因信息不符导致的审核延误。
备案流程分类
广西网站备案分为工信部ICP备案与公安联网备案两个阶段。ICP备案通过“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在线提交,企业需选择服务器所在地对应的接入商(如阿里云、华为云)进行操作。审核部门对网站名称、服务内容、IP地址等要素进行核查,通常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
公安备案则通过“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实施,重点审查网站安全防护措施及交互功能合规性。涉及论坛、电商等交互式服务的网站,需额外提交《网络安全承诺书》并接受现场核验。若网站提供用户注册、评论等功能,还需配备信息过滤机制与应急响应预案,确保符合《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相关要求。
审核标准体系
广西建立三级审核机制,实行“机器预审+人工复核”双轨并行。系统自动校验营业执照有效期、域名备案状态等基础信息,人工审查侧重内容合规性评估。参照《网站集约化平台建设标准》,审核重点包括:网站是否违规收集个人信息、是否存在虚假宣传、是否建立违法信息屏蔽机制等。
对于类网站,执行更严格的《东兴试验区管委会网站运行维护管理制度》,要求建立信息发布“三审三校”机制,每季度开展安全等级保护测评。特别是涉及政务公开的栏目,需确保政策文件与解读材料同步发布,栏目信息每月更新率不得低于90%。
动态监管机制
通过广西建筑市场监管云平台与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的数据库互联,建立资质信息动态更新机制。建设工程类企业资质实施自动延续政策,2023年12月30日前到期的证书统一延至2023年底,企业可通过平台实时查询资质状态。
监管部门运用AI监测系统对已备案网站进行7×24小时巡查,重点识别违规关键词、非法链接等内容。对于监测发现的异常情况,按照《计算机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要求,网站需在12小时内完成整改并提交处置报告,逾期未整改的将触发“黑名单”机制。
特殊行业规范
面向教育、医疗等特定领域网站,广西实行差异化审核标准。在线教育平台除基础备案外,需提供《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和教师资格证明;互联网诊疗平台则需对接自治区卫健委数据接口,实时同步医师执业信息。跨境电商网站还需完成海关总署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备案,商品展示页面需标注“本商品仅限保税区销售”等提示语。
对于门户网站,严格执行《网站集约化平台建设标准》,要求采用全区统一的内容管理体系和身份认证系统。网站改版需提前30日报自治区网信办审批,改版过程中须保证历史数据完整迁移,404页面跳转时间不得超过3秒。